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十堰篇章
(中共十堰市委党校 姜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十堰正迎来发展黄金期、转型加速期、聚势蝶变期,要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十堰篇章。
一、强化创新的“造血”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咬定创新不放松。十堰高校资源丰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高,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壮大,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材料技术创新;加快科创载体建设,推进“四个平台”“四个库”建设,高标准建设武当实验室;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十堰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打通政产学研金服用,畅通“转移+转化”通道。
二、强化产业的“供血”功能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堰要在产业转型升级上突围,就必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突破。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升级,实施“千企千亿”技改提升行动,推进龙头骨干企业技改提能、重点产业链加快转型、产业集群整体升级。另一方面,要瞄准新赛道,抢占新风口,发展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型电池、低空经济、生物技术,加快建设武当实验室新能源产业链、高纯阴极铜清洁生产、合成生物创新城等新兴产业项目,推进铌钽稀土等国家战略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新质生产力塑造新动能,推动新技术突破、新场景应用和新业态涌现,加快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
三、强化绿色的“输血”效能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低碳是形态、路径和要求,发展是目的,绿色低碳发展本质是高质量发展,最终落脚点也是发展,而且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十堰最大的优势是生态,要聚焦降碳增长,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以建设全国碳达峰试点城市为抓手,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加快进入“保护就是发展”第三重境界,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
四、强化人才的“活血”潜能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创新活动中,人才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用好人才这个“关键变量”。十堰是移民城市,要保持城市的前沿性、生长性、创造性,关键在凝聚人心、汇聚人才、集聚人气。要以“大人才观”广开育才、引才、用才之路,实施好10万名大学生留(回)堰计划、人才团聚工程等,支持高校内涵式发展,提档升级“武当人才卡”,建好“人才驿站”,用心用情解决“落脚地、另一半、下一代”等问题,推行“人海战略”和“人心战略”,提升人才密度。探索“带土移植”“飞地式”引才、“候鸟式”聘任、“离岸式”研发、“巡回式”服务、“事业编企业磁性用”等柔性引才用才模式,不断锻造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根基。
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功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绿色低碳研究院 陈建平、望甜)
中央政治局新年首次集体学习,聚焦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中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发展新动能和弯道超越的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
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承担着向华北地区供给优质水资源、保护首都生态安全和水安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大政治任务,需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体系,促进新能源智能网联车、生物技术、新型电池、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型产业体系发展,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用更多的新质生产力完成传统产业的进化,在发展中协同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十堰新画卷。
第一,构建新能源智能商用车智能制造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为支撑的,要释放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叠加倍增效应,发挥十堰工业大数据中心、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作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共同研发和共享服务,深化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进制造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加快中小企业数字赋能行动,用全市统一数字化平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积极服务东风公司及其相关产业配套企业,构建零部件全配套、电动车全链条的应用场景和产业体系。在园区内率先实施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改造,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建立强大的物理基础,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技术手段,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
第二,构建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为主体的新质生产力研发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一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整合武当实验室、院士工作室、驻堰高校科技攻关研发机构、本地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平台,设立专项的科技成果奖项,重点扶持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储电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智能与网联车技术、分布式柔性电网技术等。二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高本地企业、科技孵化器、高校科研力量的成果转化率,改进科研成果评价方式,提高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经济效益中的股权比例。三是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新业态的科技研发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最先进汽车领域的低碳降碳技术,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相结合,加快推动技术共享与创新。
第三、构建“数字经济+”新业态体系,助推传统产业向新业态的演化升级。在“新技术诞生——关键生产要素变迁——基础设施、产业、生产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制度框架等适应性改变——社会经济变革”的路径下,聚焦文化旅游、商贸服务、金融创新、乡村振兴、“两山”转化、绿色低碳生活等领域,着力打通数字转化路径,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创新,赋能绿水青山,增值生态资产,打造好武当山国际文化IP,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护美绿水青山,提质金山银山。
第四,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保障体系。深化政校合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车、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等领域,积极开设相关专业,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专业特长突出、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研发团队,形成一支既能解决新质生产力与绿色低碳发展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方案和决策咨询的人才队伍。积极做好“十万大学生留堰计划”,为十堰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瞄准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 推动十堰新质生产力加快成势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莽莽)
一、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底色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理论引领新实践。“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敏锐洞察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发的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大趋势,深入研判新时代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基础上,提出的原创性新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对“新质生产力”进行具体阐释,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质态,它摒弃了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以创新为驱动推进经济、产业、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形成绿色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刻认识绿色生产力的关键驱动作用。第一,绿色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生产和增长方式、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可以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第二,绿色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新要素、新动能的优化组合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可同时提高环境质量和经济绩效的优质生产力。因此,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发展。第三,绿色生产力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生产力。换言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要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新质生产力加快成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十堰路径
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十堰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融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先行区、汽车产业绿色转型示范区、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样板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十堰要瞄准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全产业绿色化转型为增长点,以绿色低碳发展为抓手,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成势,探索以绿色生产力助力新质生产力之路。
一是以科技创新激荡时代之新。十堰要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充分发挥既有的科技创新优势,着力构建“一主带动、两翼驱动、多点联动”的全域科技创新空间格局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持续优化机制创新,营造科技发展优良环境,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扩大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进而释放科技创新潜能。
二是以产业布局彰显发展之新。要抢占新风口,前瞻布局未来新兴产业,把产业转型作为换道领跑的关键一招,推动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高端智能装备产业方面,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主攻方向,致力高端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制造,推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转型升级。在生态康养产业方面,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之路,围绕“医、康、养”三大领域,将十堰打造成全国大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和区域性康养中心,夯实新质生产发展的产业基础。
三是以低碳谋划引领荆楚之新。要以碳达峰试点为抓手,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坚持不懈保生态、护水质、治环境,加快出台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意见,编制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同时,着重做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城乡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等七项重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当先行者。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智慧文旅高质量发展
(汉江师范学院 吴小红、饶军、贺景霖、潘卫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成为当前产业转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堰拥有“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世界级名片,资源禀赋厚重,是旅游产业的价值高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促进十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新形态的直观表述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拓展,是数据生产能力在当前经济新形势和社会发展新状态下的直观表述。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新”与“质”。“新”是对传统生产力形式上的突破,新的生产要素投入、新的生产关系构建,形成新的技术使用方式、新的企业生产模式、新的经济增长机制,表现为全社会各行各业使用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质”是对生产力本质上的要求,即高质量、高效能,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表现为投入产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达到人类社会对资源优化配置、管理高效、生活富足的改造自然界的预期目标。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力主要表现为数据的存储与使用,算法构建、算力赋能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成为关键性生产力要素。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智慧文旅的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为文旅产业创新发展开拓思维。文旅产业要实现颠覆性跨越发展,就必须跳出原有产业发展逻辑的框架,要以新质生产力主导的新理念、新方法来全面思考旅游产业发展问题。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旅游产业链“劳动者、劳动对象及劳动工具”在内的有机系统,做到人力资源结构优化、资本积累以及技术赋能的叠加。另一方面,要充分和新技术、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跨界融合发展,真正实现旅游产业结构性优化与提升。
新质生产力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动能。产业融合发展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常态,要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做到产业信息化,与工业、农业、数字技术融合,以产业融合、要素融合释放倍增效应,培育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不仅能够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创新化融于传统产业以释放传统产业的能量,形成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升产业生产效率,还能加速产业间融合,催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有助于重塑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建设的新动能、新优势。
三、新质生产力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路径
新质生产力要求文旅产业强化数字技术攻关与应用,发展智慧文旅,有助于拓展产业边界,催生新业态,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武当山、丹江水和汽车城是十堰三个世界级名片,就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产业的切入点。武当山宫观胜景与道家功夫、丹江口南水北调工程、二汽工业基地等要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成为旅游产业中新产品、新场景、新项目。要推动VR、AR、数字孪生等技术与线上参观游览结合,形成云旅游、云看展、沉浸式互动等新业态;利用渲染处理、感知交互、3D打印等技术将现有文旅产品进行数字转化,增加游客感知为主体的产品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网络热评、游客行为大数据分析等AI大模型技术,在游客服务、内容营销、应急管理等方面增强游客体验,提高游客满意度;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农业、工业等跨界融合,拓展文旅产业链,打造多元化、综合性的旅游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依靠绿色转型持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胡文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十堰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在依靠绿色转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谋划在前、基础牢固、优势明显。
新质生产力作为新发展理念背景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创新起主导作用,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要素,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切实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十堰市作为调水源头,已经在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迈出坚定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对症下药、量体裁衣蕴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等唯物辩证法思想及其方法论原则。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十堰要从扛牢保水护水重大政治责任和光荣使命、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具体实际出发,用好用足用活京堰对口协作机制,在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水源地保护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依靠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来持续培育新的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发展十堰独具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促进产业升级需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及其推广应用。绿色是十堰最鲜明的底色,低碳生活渐成风尚。必须乘势而上,做强做大做优绿色制造业,大力发展绿色服务业,着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构建起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依托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和强大的汽车产业基础,主攻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同步发展生物医药、循环经济、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产业,让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数化活化武当,用好文明不断线、文化不断层,历史不断代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以全国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为载体,以做好“垃圾分类”这个天大的小事为突破口,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全力打造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先行区、汽车产业绿色转型示范区、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样板区。
当前,十堰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更加明晰、城市气质日益彰显。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向科技创新要效益,要从培养创新型人才、贮备战略人才、引进急需人才上下功夫。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依托京堰两地在科技支持、人才培养、民生保障等多方面对口协作机制,鼓励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科技要素的市场价值。持续开展“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思源情”“手拉手”等活动,优化本地高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共同谱写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十堰篇章。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十堰高质量发展
(汉江师范学院 钟俊)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新质生产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为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总体方向。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命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解放和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新发展理念的进一步阐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源泉。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和质变,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质的变革和质的飞跃。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阶段新征程上,应对经济新常态,需要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由量至质的蝶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推进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和可持续性,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根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有效路径。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局势云谲波诡,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机遇与风险并存。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浪潮正席卷全球。世界各国为赢得先机,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发力产业变革,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大力推进关键核心科技的自主创新,促进国内产业根本性结构变革和持续性发展,是化解中等收入陷阱,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应对西方大国挑战的根本出路。
十堰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新兴战略产业为方向,以传统产业转型为基础,以要素配置为关键,积极推动市域新型工业化,培育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最终实现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一是要先立后破,以科技赋能十堰发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和未来产业布局,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加大政校企科研合作力度,积极打造市域科技创新转化平台,服务十堰新型工业化发展。推动发展大数据+和AI+产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快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和低空经济,引进一批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企业落户十堰。
二是要立足市情,以产业升级赋能十堰发展。立足汽车产业资源,推进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推进科技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以现有汽车等装备制造产业为基础,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向智能网联新能源车、机器人、车规芯片、新型电池等领域进军。
三是要优化配置,以要素变革赋能十堰发展。扎实推进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加强政府就业部门与企业的协调配合,推进劳动者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时代劳动者。推进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为十堰新型工业化提供生产要素支撑。鼓励工业企业推进治理变革和生产流程再造,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